在廣州市水網密集,共有大小河涌213 條。城鎮居民傍水而居,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入臨近河涌。近年來,隨著城區截污改造工程的進行,河涌水質有明顯改善。但由于流域截污管網未實現全覆蓋,初雨徑流污染未有效控制,已治理河道水質難以長期維持等問題,河涌黑臭、水質惡化等現象依然存在。
廣東省、廣州市政府高度重視河涌河道治理水環境整治,提出“水更清”方針,確立了“旱季污水100%截流,雨季溢流污染削減70%”的治水目標。
一、項目概況
烏涌屬于珠江水系,北起蘿崗區水口水庫,南至珠江,干流總長6.2 km,流域總面積約14.7 km2,有下沙涌、三戽涌、左支涌等主要支涌。烏涌流域屬于大沙地污水處理系統,北部科學城地區為分流制排水系統,科學城以南地區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統。
烏涌主涌截污管道較為完善,2009 年對下沙涌、三戽涌等支涌進行了截污改造,目前整個流域已敷設截污管道約21.2 km,污水收集率達到80%以上。
按照“旱季污水100%截流,雨季溢流污染削減70%”的目標,復核烏涌流域污水治理現狀,制定烏涌綜合治理總體設計方案。
根據廣州市城市排水監測站2015 年烏涌水質監測數據,烏涌水質為劣Ⅴ類,未達標項目主要是氨氮、總磷、五日生化需氧量、化學需氧量,水體呈現典型的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特征。
二、主要存在的問題
針對烏涌流域污染現狀及污水管網的建設情況,烏涌水環境主要存在五個方面問題:
1、部分排污口未接入截污管道,直排河涌;
2、截污管網未覆蓋整個流域;
3、沿線未建初雨調蓄設施,合流污水雨季溢流及初期雨水徑流污染嚴重;
4、部分河道未整治,河岸沖刷嚴重;
5、已采取治理措施的河道,治理效果難以長期保持。
三、總體設計思路
本工程在充分掌握烏涌流域現狀及規劃情況的基礎上,遵循以下設計思路:
1、對烏涌流域污染源調查分析,將直接排放污水入河的排污口接入污水管網,控制點源污染;
2、對烏涌流域現狀污水收集系統的復核計算,補充完善截污管網系統,接駁村鎮污水,達到旱季污水100%截流;
3、新建初雨調蓄設施,控制初雨徑流和合流污水雨季溢流污染,達到雨季溢流污染削減70%;
4、對沿線未整治河道進行生態護岸、護坡處理,恢復河道功能,維護河流健康;
5、基于生態工程學原理,運用生態修復技術,實現河涌水質的修復與保持。
四、工程方案設計
烏涌沿岸有排污口30 余個,可分為兩類:一類是沿岸已鋪設截污管,排污口未接入;另一類是沿岸尚未鋪設截污管,污水直排。
對于沿岸已鋪設截污管的排污口,通過設置截流井將污水接入現狀截污管道。針對傳統截流井存在的問題,對傳統截流井進行改進,在合流管道入河出水口前增設浮箱式拍門或橡膠止回閥,解決河道洪水時倒灌問題;出水口與進水管標高相同,未設置截流堰,因此不影響管道的過流能力,降低水浸風險;在截流井內設置截流調控裝置,降低溢流污染。
針對河涌沿岸尚未鋪設截污管的排污口,有條件鋪設截污管網的區域,可結合本工程截污管道完善方案的實施,逐步將排污口接入;沒有條件鋪設截污管網的區域,可沿河涌堤岸在排污口附近建設截污與污水處理一體化設施,根據排污口分布情況靈活布置。技術流程為:污水收集→投加生物制劑并曝氣→生物填料接觸氧化區(氧化溝)→污泥沉淀區(1/3 污泥平流泵回流到曝氣區)→纖維轉盤過濾→生物浮島→清水排入河涌。
根據《廣州市排水工程設計指引》要求,按照5 倍截流倍數復核烏涌流域合流制主干管道過流能力,除豐樂北路和烏涌干流左岸截污干管滿足過流能力外,其余均不滿足。針對現狀管道雨季5倍截流倍數復核不滿足要求的情況,同時為解決初期雨水徑流污染問題,擬采取的措施為修建初雨調蓄設施。
1、河道護坡改造
本工程需要整治的河道長度約5.4 km,河道斷面主要采用階梯式加筋石籠斷面,擋墻采用加筋石籠,堤頂后接大于1:5 的斜坡綠化帶至規劃用地路面,按生態河道進行治理,采用草皮進行護坡綠化。
2、河道斷面
水質修復與保質方案
烏涌具有山溪性河流和感潮性河流雙重特征,對河道主要采用底質改良、構建水生態系統、高效生態浮島和曝氣增氧等綜合治理技術進行水質修復與保持。
采取工程措施對烏涌沿線截污后,采用底質改良技術對黑臭底泥進行生物清淤,投放固化微生物菌劑,促進黑臭底泥中污染物的分解;為保證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所需的溶氧量,烏涌中上游河段可利用現狀地形,設置跌水曝氣,下游流速緩慢河段可根據需要設置噴泉式曝氣機景觀凈水曝氣;在各溢流口附近均勻設置高效生態浮島,其上植觀賞性挺水植被,吸收氮磷等營養物質,其根系生物膜可分解有機物。
3、觀點
結合烏涌流域排水規劃與排水現狀,制定了比較好的河道整治方案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流域綜合治理方案實施效果除與工程措施有關外,與日常運營管理也是密不可分的。因此,烏涌綜合河道治理工程實施過程中,系統合理的工程方案,輔以良好的日常管理,方可保證最佳效果。